回首来时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世上没有比爱更艰难的事了

——【读万卷书】系列之焦虑的2月     

1、 加西亚·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

题外话:辞职回家一周了,本以为面临接下来的新的工作和生活,我应该是激动的,就算为了防止乐极生悲,那么至少也应该把这青黄不接的闲散时光充分利用起来,每天没心没肺的过着。但事实上,每一天我都生活在内心狂热的焦灼之中,告别了过去,又开始担心起未来,实习期能否顺利通过,会在哪个栏目实习,要是情况不如自己设想的那样乐观该怎么办?

该怎么办?···

这感觉跟学生时代大考之前的焦虑如出一辙,生怕跌入万丈深渊被挫折击中。但是经历了那么多的考试,我似乎也找到了一种最适合自己的应考模式,那就是——你必须与操之过急、杞人忧天般的紧张情绪展开长久的对峙,不要企图磨灭它,因为想要成功,每一次你都不能没有它。

紧张是很正常的,而你要做的正是在内心预设的危机之下,布下最精妙的攻守大法,准备工作做得再多,都是不会错的。从后天报到那天可能要做的自我介绍开始,然后是一改往日灰、深、黑的穿衣风格,要有能够感染他人的那种其实在我身上已经十分罕见了的积极的精神风貌···

每天都会按照前一天晚上所拟的计划开展当天的准备工作,焦虑症确实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不过,内心最为平和的时刻,还是出现在每天两小时的阅读之中。

回家的第二天,我便迫不及待地来到扬州图书馆,办理了新的借书卡,这边规定一次只能借两本,而有幸被我借到的两本之一便是马尔克斯的这本受欢迎程度仅次于《百年孤独》的长篇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共有400多页,对于这个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遥远的发生在南美洲的爱情故事,我的感想其实挺琐碎,也都挺浅显的。例如一个人的外在特征拥有巨大的欺骗性,以及人这种视觉动物又是如何自然而然地在第一眼就能在审美上给对方判下死刑;爱情、婚姻当中似乎并不存在绝对的忠诚,出轨基本上不可避免;对爱的死守如同对爱的滥用一样,总是恐惧多于甜蜜;而之所以歌颂最初的爱情,是因为内心盲目的歉意。

“他还太年轻,尚不知道回忆总是抹去坏的,夸大好的,而正是由于这种玄妙,我们才得以承担过去的重负。可当他站在甲板的栏杆前,再一次看到殖民区那白色的山冈,屋顶上一动不动的兀鹫,以及阳台上晒着的穷人的破衣烂衫——到了那个时候,他才明白自己是那么轻易地掉进了思乡之情设下的慈悲圈套”。

“他们仿佛一举越过了漫长艰辛的夫妻生活,义无反顾地直达爱情的核心。他们像一对经历了生活磨炼的老夫老妻,在宁静中超越了激情的陷阱,超越了幻想的无情嘲弄和醒悟的海市蜃楼:超越了爱情。因为他们已在一起生活了足够长时间,足以发现无论何时何地,爱情始终都是爱情,只不过距离死亡越近,爱就越浓郁”。

说到底,爱都是过于虚妄的东西,世上没有比爱更艰难的事了,要学会控制厌恶,爱不是简单的陪伴,但陪伴是至高无上的爱最为朴实的体现。

2、 加西亚·马尔克斯《我不是来演讲的》

1月份还在深圳的时候,读完杨照的《马尔克斯与他的百年孤独》后,很想读《百年孤独》,就去图书馆找,但翻遍了美洲文学的书架,都没找到《百年孤独》,连《霍乱时期的爱情》也没有,所以看到这本演讲的集子的时候就不假思索地借来了,很薄的一本集子,但时间跨度上却涵盖了马尔克斯的一生。这位平生最害怕演讲的大作家在看到书稿的时候,也不得不说它们让他看到自己是“如何一点点改变,一点点成长的”。

给我印象最深的除了马尔克斯在获得诺奖时的著名演讲《拉丁美洲的孤独》外,还有那篇名为《新闻业世上最好的职业》的演讲,与海明威一样,马尔克斯也是记者出身,在成为作家之前已是炙手可热的新闻记者。

他说“不懂得在一天二十四小时精彩的流动课堂里学习的人,觉得老谈新闻实在无聊的人,也许他想当记者,也许他自以为是记者,但其实他不是记者,也不想当记者”。

       还说“我相信,如果每个人从出生到去世,都可以只做自己喜欢的事——这就是幸福长寿的秘诀”。

       看起来并不高深的道理,但从他嘴里说出来就好像力有千钧似的。

正如他说“挑战命运,得不慌不忙”。

3、 阿兰·德波顿《哲学的慰藉》

       这是一本很好看也很容易看的哲学入门书,在我辞职的那段时间,正是它安安静静地陪着我,那时候虽然已经做出了明确的决定,对之后的生活也有了大致的安排,但心里还是浮躁得很。很多人都说对于我的离职他们感到很意外,而在很早之前,那个后来跟我闹得很僵的室友就曾说,“我觉得你会在这边待得比我久”。我问为什么,她说“感觉吧,一般没有安全感的人不会轻易地抛弃什么”。当时我很想反驳她,但就是找不到合适的理由,而今天突然想起来才明白,缺乏安全感的人的确不会那么果断地选择谢幕,但作为软弱者惯用托词的“安全感”一旦原形毕露,便不再足以成为安于现状的理由。

“不论我们的生平多么微不足道,从自己身上得出的洞见还是胜过从所有古书中得出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比自以为的更富有,只要我们不再妄自菲薄,全部道德哲学都能附属于一个人平凡的私生活,并不亚于其他更丰富的生活”。

“继续对我们所相信的东西保持信念,即使我们现在没有,也许永远得不到。换言之,抵制那种把难以得到的东西贬为邪恶的诱惑”。

没错,哲学的观点可以很好地戳破那些虚伪的借口。

4、 亨利·大卫·梭罗《瓦尔登湖》

“如果一平方英里只住一个人,像我这样,那会很不错的,人的价值不在皮肤,我们没有必要去相互接触。”
     在这本书中,梭罗十分详细地讲述了他在湖边的隐居生活,醉人的居住环境,令人神往的孤独,以及他在孤独之中对于命运的深入思考。

“没有什么能堂堂正正地迫使一个天真而勇敢的人产生庸俗的悲情,当我享受季节的友谊时,没有什么能成为我生活的负担”。

“大多情况下,我们只去选择一些浮华琐碎的环境作为我们的处境,事实上,这只能让我们分心”。

   “假如我们醒来的生命并不比睡时更高远,那么这样的一天,如果还可以被称作一天的话,还有什么希望可言?黑暗就这样结出果实,证明自己的优良,可以与白昼媲美,一个人如果不相信每天都有一个更早的,更神圣的,未被他亵渎的黎明,那他早已对生活绝望,走入了一条没有前景的路。”

读完《瓦尔登湖》,一直躲在暗处的“孤独感”像是找到了同僚,大有我“人多势众”,就快翻身当家作主的势头。孤独吧,它就是一种乍看特别负能量,但经历之后才知道它其实是那么正能量的奇妙的状态或事物,不过现实当中,却很少有人愿意承认自己的“孤独”。就像那天,离开深圳的前一天,一个去年离职的前同事请吃饭,他说,我有的时候,觉得你挺孤僻的。一听到“孤僻”两个字,我真的挺怵的。

(因为过年期间的懒惰,和整个2月的焦躁不安,我还遗漏了两本原本可以读完的好书,一本是《消失的地平线》、一本是《十一种孤独》,2月18号下午得走,上午不得不去还书,那么,以后希望还有机会再相逢)

(1月【读万卷书】  我们所爱的是我们负责任的决定 )

评论 ( 8 )
热度 ( 9 )

© 告别温吞吞 | Powered by LOFTER